终结性测试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注重身体的训练,以身体的训练来激发人的精神,这是( * )时期的美育特点。
	A.古希腊
	B.中国先秦
	C.西方早期社会
	D.西方古代社会
	 
	2.在现代中国提出“趣味教育”的是( * )
	A.王国维
	B.梁启超
	C.鲁迅
	D.蔡元培
	 
	3.古典性文化就是古代人创造的审美文化。
	 
	4.书法艺术的布白体现了书法艺术空灵、含蓄的空间意识。
	 
	5.实施综合艺术的美育功能,首先要把握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各门类艺术的艺术符号体系。
	 
	6.( * )体系是实现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A.创作
	B.评论
	C.审美
	D.艺术符号
	 
	7.“丑得如此精美!”表述是否正确。
	 
	8.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本身是一个艺术种类,由文学作品语言符号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所决定,文学作品又形成多种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9.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包括语言的生成功能、( * )和意蕴的浸润功能。
	A.文字的示范功能
	B.形象的设计功能
	C.情绪的感染功能
	D.形象的感染功能
	 
	10.文学形象需要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 * ), 因此人们又把语言艺术称作“想象的艺术”。
	A.直接性
	B.间接性
	C.逻辑性
	D.可塑性
	 
	11.( * )是由节奏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而产生的一种情调。
	A.节拍
	B.节奏
	C.韵律
	D.规律
	 
	12.美育和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两者没有什么联系。
	 
	13.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具有重要的功能,拥有想象力的主体可以按自身意愿创造性 地建构审美对象。
	 
	14.含蓄而不显露是( * )的基本特征之一。
	A.古典性文化
	B.外来文化
	C.大众文化
	D.高雅文化
	 
	15.读者要感受文学形象系统并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就要以()为中介,通过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把作品中的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形象。
	A.作者
	B.画面
	C.语言
	D.具体事物
	 
	16.( * )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语言中,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掩隐,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A.含混
	B.含蓄
	C.复义
	D.多义
	 
	17.从人类整体历史看,美感先于快感。人类世界是自然世界发展的产物,美感是动物快感在历史中的升华。
	 
	18.( * )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质量都以一条线为中轴而形成左右两侧均等的状态。
	A.均衡
	B.并列
	C.镜像
	D.对称
	 
	19.除中国古代的美感论外,还有( * )理论可以称为 ”感兴论“?
	A.审美论
	B.审美体验论
	C.审美实践论
	D.实践论
	 
	20.( * )情感是美感心理的动力、中介和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A.想象
	B.直觉
	C.审美
	D.共情
	 
	21.色彩作为 富有审美意味的符号,其情感色彩比其他形式符号都更为强烈。
	 
	22.艺术修养的水平和艺术家技术能力息息相关,和文化修养没有直接联系。
	 
	23.导演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
	 
	2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 * )时期。
	A.先秦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