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2025年1月22级23级24级期末考试-教学设计与技巧[标准答案]
 
	总分100分
	 
	交卷
	 
	多项选择题
	 
	 
	 
	 
	1、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3 分)
	 
	A.发扬教学民主是启发的条件
	 
	B.营造问题情境是启发的首要因素
	 
	C.孔子的“不愤不启”意为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要开其意,“不悱不发”意为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要达其辞
	 
	D.独立思考是启发的关键
	 
	E.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
	 
	2、教育心理学认为,概念的教学(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有以下途径(  )(3 分)
	 
	A.正例(肯定例证)和反例(否定例证,防止泛化,概念不清)的利用(杯子、瓶子、缸都是容器的正例,但其本身又互为反例)
	 
	B.突出关键特征,控制无关特征(会飞不是鸟的关键特征)
	 
	C.具体化(举例说明、深入浅出)和系统化(层次和体系)
	 
	D.变式和比较(举一反三不应是简单重复,有比较才有鉴别)
	 
	E.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本质属性(思维的过程)
	 
	3、李秉德教师将教学方法分为了( * )等。(3 分)
	 
	A.以言语信息传递为主的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C.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D.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E.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
	 
	4、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 )。(3 分)
	 
	A.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B.学科顺序
	 
	C.教学方法
	 
	D.课时分配
	 
	E.学科设置
	 
	5、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 * )。(3 分)
	 
	A.信息理论
	 
	B.系统理论
	 
	C.学习理论
	 
	D.教学理论
	 
	E.传播理论
	 
	6、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 * )阶段。(3 分)
	 
	A.自评
	 
	B.进行中的评价
	 
	C.实地试验
	 
	D.小组评价
	 
	E.专家评议
	 
	F.一对一评价
	 
	7、运用班级教学时应遵循( * )原则。(3 分)
	 
	A.教育性
	 
	B.变换性
	 
	C.实用性
	 
	D.灵活性
	 
	E.适用性
	 
	8、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记忆具有与媒体设计有关的特性包括( * )。(3 分)
	 
	A.选择性
	 
	B.组快性
	 
	C.整体性
	 
	D.适中性
	 
	E.有限性
	 
	9、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包括(  )(3 分)
	 
	A.形式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0、乔纳森(Jonassen,1997)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的教学策略有(  )。(3 分)
	 
	A.建模策略
	 
	B.支架策略
	 
	C.教练策略
	 
	D.反思策略
	 
	11、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 * )。(3 分)
	 
	A.自身评价
	 
	B.定性评价
	 
	C.相对评价
	 
	D.定量评价
	 
	E.绝对评价
	 
	12、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 * )层次。(3 分)
	 
	A.分析
	 
	B.识记
	 
	C.领会
	 
	D.评价
	 
	E.运用
	 
	F.综合
	 
	13、常用的认知工具有( * )。(3 分)
	 
	A.协同工作工具
	 
	B.问题/任务表征工具
	 
	C.管理与评价工具
	 
	D.绩效支持工具
	 
	E.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
	 
	F.信息收集工具
	 
	14、在对绩效问题实施改进时,通常可以采用(  )两大类干预措施。(3 分)
	 
	A.过程方法类
	 
	B.组织环境类
	 
	C.知识技能类
	 
	D.情感态度类
	 
	15、根据布卢姆修订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体系,他将知识划分为(  )。(3 分)
	 
	A.概念性知识
	 
	B.事实性知识
	 
	C.元认知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6、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是(  )(3 分)
	 
	A.分解阶段——单个动作
	 
	B.认知阶段——讲解示范
	 
	C.自动化——熟练动作
	 
	D.定位阶段——连锁动作
	 
	E.实操阶段——实习阶段
	 
	17、从宏观层面来说,企业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构成包括( * )。(3 分)
	 
	A.技术
	 
	B.管理
	 
	C.内容
	 
	D.组织环境
	 
	18、对学习环境的认识的观点: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学习环境是(  )和人际关系的组合,学习环境是(  )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3 分)
	 
	A.学习资源
	 
	B.学习活动
	 
	C.人际关系
	 
	D.传递策略
	 
	19、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奥苏贝尔提出了( * )的主张。(3 分)
	 
	A.螺旋式编排
	 
	B.渐进分化原则
	 
	C.综合贯通原则
	 
	D.直线编排
	 
	20、瑞格卢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 * )。(3 分)
	 
	A.教学结果
	 
	B.教学传递
	 
	C.教学条件
	 
	D.教学管理
	 
	E.教学策略
	 
	F.教学组织
	 
	单项选择题
	 
	 
	 
	 
	21、学习是人的( * )或能力的改变。 (2 分)
	 
	A.情感
	 
	B.倾向
	 
	C.态度
	 
	D.精神
	 
	22、启动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 * )。(2 分)
	 
	A.进入情境
	 
	B.创设情境
	 
	C.激发动机
	 
	D.提出问题
	 
	23、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说明教育是有( * )。(2 分)
	 
	A.永恒性
	 
	B.相对独立性
	 
	C.阶级性
	 
	D.历史继承性
	 
	24、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 )。(2 分)
	 
	A.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B.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C.特殊的认识过程
	 
	D.B+C
	 
	25、主张活动课程论的教育家是( * )。(2 分)
	 
	A.杜威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6、具有( * )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2 分)
	 
	A.自我提高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外部动机
	 
	D.内部动机
	 
	27、在教学任务中处于中心地位起基础作用的是( * )。(2 分)
	 
	A.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      
	 
	B.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C.培养学生能力
	 
	D.培养科学世界观与良好道德品质
	 
	28、随机进入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 )。(2 分)
	 
	A.人本主义理论
	 
	B.认知弹性理论
	 
	C.最近发展区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29、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包括指导性、整体性、操作性和 (  )(2 分)
	 
	A.目的性
	 
	B.艺术性
	 
	C.创造性
	 
	D.连续性
	 
	30、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的五种类型是问题表、矩阵选择表、流程图、经验之塔和 (  )(2 分)
	 
	A.综合
	 
	B.整合
	 
	C.分析
	 
	D.算法型
	 
	31、班级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 * )。(2 分)
	 
	A.完善的组织形式
	 
	B.唯一的组织形式              
	 
	C.辅助的组织形式              
	 
	D.基本的组织形式
	 
	32、我们在用教学媒体呈现教学信息时,要突出主题,突出最主要特征,这是要符合注意的( * )特性。(2 分)
	 
	A.简洁性
	 
	B.适中性
	 
	C.选择性
	 
	D.新异性
	 
	33、一般认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2 分)
	 
	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夸美纽斯
	 
	34、教学中尤其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是( * )。(2 分)
	 
	A.实习作业法
	 
	B.读书指导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35、在评价过程中,( * )是一种有效的展示工具。 (2 分)
	 
	A.层级分析法
	 
	B.卡片法
	 
	C.信息加工法
	 
	D.图解法
	 
	36、ABCD模式与马杰提出的三要素相比,多了( * )要素。(2 分)
	 
	A.行为
	 
	B.对象
	 
	C.条件
	 
	D.标准
	 
	37、从人与外部接触的不同部位器官来看,教学媒体包括的三种类型是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 (  )(2 分)
	 
	A.多向媒体
	 
	B.单向媒体
	 
	C.视听媒体
	 
	D.交互媒体
	 
	38、成分显示理论可通过( * )模型来说明。(2 分)
	 
	A.目标—知识
	 
	B.行为—知识
	 
	C.行为—内容
	 
	D.目标—内容
	 
	39、分析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两种基本方法为内部参照分析法和 (  )(2 分)
	 
	A.深层参照分析法
	 
	B.表层参照分析法
	 
	C.中间参照分析法
	 
	D.外部参照分析法
	 
	40、注意有高度的( * ),在用媒体呈现教学信息时,应当突出主题,突出最主要的特征。(2 分)
	 
	A.选择性
	 
	B.适中性
	 
	C.新异性
	 
	D.期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