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考-21春传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考核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3.事物的质是指 (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4.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     ) 。
	A.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5.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     )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7.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它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8.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 。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
	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9.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10.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1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2.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13.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4.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     ) 。
	A.人们的思想观念来实现的
	B.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的
	C.民族习惯和氏族信仰来实现的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实现的
	 
	15.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6.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     ) 。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17.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
	 
	18.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 (     )。
	A.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19.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20.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21.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22.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A.全部自然界
	B.劳动资料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2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
	A.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明
	 
	2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他的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辩证法观点
	 
	2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颠倒反映
	D.否定反映
	 
	2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政治制度演变史
	D.宗教信仰变迁史
	 
	27.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     )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8.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29.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3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二、多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31.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科学的想象(     )。
	A.要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
	B.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
	C.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D.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32.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把意识与存在等同起来
	C.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D.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3.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     )。
	A.提出阶级斗争的观点
	B.确立了科学实践观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34.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35.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     )。
	A.唯意志主义
	B.实证主义
	C.马赫主义
	D.存在主义
	 
	36.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一定的进步作用,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这是因为(     ) 。
	A.杰出人物是阶级的代表、群众的代表,是阶级和群众中的一员
	B.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基础的
	C.杰出人物的活动受到当时的群众活动和阶级斗争的制约
	D.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如何,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37.地球是由无数个循环系统组成,例如地球水循环系统:水被蒸发,又以雨雪的方式降落下来,不停反复。水生生物循环系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以鱼的排泄物为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断加强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说明系统具有(     )。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3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为它(     )。
	A.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哲学时代
	B.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建立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D.使哲学发展到顶峰
	 
	3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有时候,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40.“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
	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
	B.人的感觉从经验中来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
	 
	41.下列各项属于典型的社会革命类型的有(     )。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革命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革命
	C.被压迫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者的斗争
	D.殖民地人民反对宗主国压迫的斗争
	 
	4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它是(     )。
	A.新社会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B.新社会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彻底战胜旧制度的强大物质力量
	D.人们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4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奥鹏在线作业www.youxue100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