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靠的是( * )。
A.改革创新
B.改革突破
C.改革开放
D.改革完善
2.我国持续深化( * )改革,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向绿色低碳、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A.科技创新
B.社会主义
C.供给侧结构性
D.制度建设
3.美国不断升级对华遏制围堵打压,炮制“ ( * )”搅乱亚太,搞阵营化“小圈子”分裂世界。
A.亚太战略
B.印太战略
C.印华战略
D.东亚战略
学习通、青书、弘成
含弘慕课 华莘学堂 继教在线
科培 联大 麦能网
o-learn平台 棉花糖
良师 慕享 融学
文才 融钧学院 睿学
思纽 文鼎 新京人 讯网
绎通云 在浙学 智慧树
职教云 奥鹏 智慧学习云
成人教育学习网*
4.只有扩大高水平( * ),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A.经济建设
B.人民民主
C.社会建设
D.对外开放
5.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大,连续多年稳居世界( * )。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6.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 )周年。
A.50
B.60
C.70
D.80
7.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和( * )事实,也是不容改变的两岸现状。
A.清理
B.情理
C.道理
D.法理
8.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增强人民(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A.信仰
B.精神力量
C.梦想
D.社会主义发展
9.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 * )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A.生产要素
B.科技人才
C.经济建设
D.社会主义
10.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 * ),城乡协调发展仍然是全力补短板、固底板的重点所在。
A.中央
B.城市
C.国家
D.农村
11.我们党领导人民围绕( * )这一目标,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A.社会主义
B.制度建设
C.人民当家作主
D.科技创新
12.全国水电发电量第一大省是( * )。
A.四川
B.广东
C.辽宁
D.湖北
13.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和能力显著增强,普遍要求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世界( * )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不可逆转。
A.单极化
B.全球化
C.经济化
D.多极化
14.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 * )
A.在发展中贯彻绿色理念
B.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C.在发展中缩小城乡差异
D.在全球发展中贡献中国力量
15.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是( * )
A.新人类命运共同体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新命运共同体
D.新命运共同体观点
16.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是( * )
A.科技创新
B.全过程民主
C.社会主义
D.基层民主
17.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是( * )
A.社会主义文化
B.核心价值观
C.科技创新
D.制度建设
18.9月4日至6日,2024年( * )峰会将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主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A.中非发展论坛
B.中非建设论坛
C.中非合作论坛
D.中非友谊论坛
19.《目前,我国与( * )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双多边合作机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项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超过40%,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能源国际合作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A.90
B.100
C.110
D.120
20.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 * )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
A.一
B.二
C.三
D.四
二、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2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 * )
22.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 )
23.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 )
24.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
25.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 ( * )
26.传统产业不代表落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27.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都是客观因素,没有主观因素( * )
28.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 * )
2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
30.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经济基础、社会风俗有很大差异,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 )
三、问答题 (共 3 道试题,共 70 分)
31.如何理解新能源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32.怎样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
3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